重
阳
节
重阳由来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取长久长寿之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月初九这天成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代被正式定名为重阳节,沿袭至今。
重阳习俗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立于山巅,遥看秋景,心中定然别有一番滋味。
饮菊花酒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这个时节,菊花正盛,人们赏菊、戴菊、饮菊、食菊,可以说“无菊不重阳”。
食花糕
因“糕”与“高”同音,古人认为吃重阳花糕能“百事俱高”。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饵就是古代的花糕。
插茱萸
茱萸又名草决明是一种香草,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茱萸具有抗菌、抗病毒、止呕镇痛等作用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极为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除了佩戴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古人佩戴茱萸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寄托心中思念。从古至今,百姓便用茱萸以祈求美好生活一家平安。
放风筝
在南方的很多地区,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十分盛行。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风力适中,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相传,重阳节这天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说明晦气也随之远离,甚至还会将风筝的线烧断,让其消失于云天之外,寓意晦气将永远地远离自己。
当然,还有的说法则完全相反,认为重阳放风筝是在“放福气”,风筝飞得越高则福气越浓,风筝的丝线不仅不能弄断,还要千方百计地保护着,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和福气也随之飘向了远方。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解释,背后都蕴含着同样的深意,那就是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的那份期盼。
重阳经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采桑子·重阳
【近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时光不老
久久念孝
今日重阳
尊老敬老
祝天下老人
健康长寿、生活幸福